查看原文
其他

每年万亿以上投资规模!碳排放大市场即将开启

伏波望族 环保圈 2022-07-08

作品来源:环保圈

作者:伏波望族 环保圈主编


似乎是一夜之间,碳排放就成了举国热议的话题。
几年以前,大家还觉得减碳离我们很遥远,只是国际博弈的一个题材而已。PM2.5、PM10还没治理过来呢,提减碳是不是有点太早了?
可是,今年9月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提到碳达峰、碳中和的事了。9月22日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11月22日的G20利雅得峰会,以及12月12日刚刚结束的气候雄心峰会,习主席都讲到了碳排放,态度很明确—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图为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新华社记者鞠鹏 摄
生态环境部和监测总站已经积极行动起来。12月7日,生态环境部就“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听取地方意见。12月14日,环境部又组织召开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气候变化有关重大宣示座谈会。
碳减排关系到方方面面,能源、交通、建筑……对各个行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专家预计,“碳中和”在2020-2060年期间将带来平均每年万亿以上的绿色经济投资,以及约7万亿的年产值规模。
一些嗅觉敏锐的公司已经看到了其中商机,纷纷提前布局碳排放市场。
一场关于碳排放的大生意,正在静悄悄地展开。

01


碳监测商机



从今年5、6月份开始,陈荣强就一直在思考,“十四五”就要来了,公司应该做点什么?
陈荣强是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先河环保”)的总裁,他们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业务。
他注意到,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已几次提到碳排放的事情,明确表达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
实现碳达峰,企业的商机在哪里?他想到了“十二五”期间环境质量管控的一件事情。
“十二五”初期,环境管理以“总量减排”为目的,由各地方用核算的方法,约束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但实际上因为污染源排放与环境质量关系复杂,统计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老百姓对污染减排也尚未有清晰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导致这一时期环境治理工作相对粗犷。
“十二五”后期,环境管理转变为“质量”考核,考核结果以环境质量为核心,与老百姓切身感受直接相关,这也需要在线监测数据的支撑。生态环境部颁布了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协同控制,环境治理效率大幅提升。
而这也引起一轮监测市场的爆发。有数据显示,整个“十二五”期间,环境监测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8%,产业规模突破370亿元。
未来,要实现碳减排,监测仪器仪表会不会也产生爆发性的市场需求?
理论上是完全有可能的。过去,我们的碳减排主要是采取“统计报告制”,由企业填表后上交给主管部门,再通过第三方核查,来认定企业个体的碳排放量和减排量,与“总量考核”很相似。
不过,按照欧美的做法,碳减排则要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才能实现与国际接轨。
“如果我们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核算还是主要手段,但一定也要有监测数据做支撑的。”陈荣强想。
基于此,他预测,未来在中国,碳监测主要将有两大用户:一是地方政府,二是碳交易所及排放企业。
今年10月28日,在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曾经表示,碳强度下降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
在陈荣强看来,这就意味着碳指标也将像PM2.5一样,可能会成为地方政府的约束性指标。那样的话地方政府就会更积极地去寻找碳减排的办法,如同之前治理PM2.5一样。
这样一来,先河就可以把自己治理PM2.5时的“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测”经验应用到碳达峰上面了,为各级政府提供工具和平台。
据陈荣强介绍,生态环境部门高度重视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水平,先河环保结合生态环境部和各地政府布局,可基于自身生态环境监测与大数据分析优势,构建一整套“数据底座”,作为碳排放的管理支撑,助力各地政府的数据更加高效、精准。
除了地方政府的需求,碳交易所和排放企业也是一大客户。
2011年10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我国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中国试点碳市场开始交易。从2017年开始,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启动,并将在2020年底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上线交易。
“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也将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对于重点排放单位来说,碳资产管理得当,可以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管理不当,则可能造成碳资产流失,增加运营成本,所以他们都需要相关的数据作为参考和支撑。
陈荣强把想法与一些客户交流后,客户都给出了积极反馈。据他了解,河北、广东等一些省份已经在积极开展碳监测试点了,环境部监测司和环境监测总站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相关工作。
正因为如此,12月13日,先河环保发布了“生态大脑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生态文明六朵云”,其中之一就是“低碳云”,服务于各地政府的碳排放管理,提升温室气体和碳排放监测能力,助力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绿色转型。
图为先河环保“生态大脑整体解决方案”发布现场
按照设想,这个“低碳云”将涉及排放企业碳排放监测、城市及农村监测、碳超级站及碳背景站监测,将区域所有的碳排放监测数据、区域环境碳监测数据、碳源汇模型反演数据、温室气体清单数据等融合起来,涵盖能源消耗、工业过程、交通、废弃物处理等,实现精准监测与统计核算相结合,帮助地方政府搞清楚这个区域内的碳排放总量到底有多少。
有了这个底数,再结合碳捕集、碳封存、碳汇等数据,就可以直接服务于碳减排,助力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两大目标。

02


高层频频释放信号



先河对于碳监测市场的信心,来自于国家高层释放的信号。
今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提到碳减排的事了。
9月22日,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贺克斌的解读是:以前我们的目标是“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现在变成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没有“左右”了,就是2030年前要达峰。欧盟宣布2050年达到碳中和,中国则宣布2060年碳中和,也显示了中国提前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决心。、总之,这两个目标必将倒逼我国大气治理进程进一步加快。
10月26日至29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
其中,在提到2035年远景目标时,《建议》明确表示,碳排放达峰后要“稳中有降”。
到了11月22日,习近平在G20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致辞,其中又提到:

二十国集团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导下,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中方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将坚定不移加以落实。
随后,在12月12日,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阐释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主张,并进一步宣布了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最新举措。
在此前目标的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宣布: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中国在碳减排上的积极态度,也赢得了全球各国的广泛赞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就表示:

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提出大幅提升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等国家自主贡献新措施,在二十国集团成员中发挥了表率作用。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是在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会议确定了明年的八项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会议要求,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习近平主席讲话之后,环境部也很快就行动起来了。
10月30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后,环境部立刻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其中提到:

要认真落实《建议》要求,积极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抓紧编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
12月7日,环境部又就“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听取地方意见。会议由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主持召开,环境部气候司、国家气候战略中心,31个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
图为12月7日,环境部就“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听取地方意见
会议特别强调,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需要各部门、各地区主动作为,国家和地方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12月14日,环境部又组织召开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气候变化有关重大宣示座谈会。
会议指出,环境部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牵头部门,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联合各部门、各省市共同深入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气候变化有关重大宣示的贯彻落实。

03


每年万亿以上绿色投资规模



碳减排对环保行业的利好,绝不仅仅是碳监测那么简单。
首先,在考核压力上,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透露:

“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有关工作将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并对各地方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要向地方、行业明确的传导压力、传导任务,要明确地方和重点行业的达峰目标、路线图、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
可以预见,在“考核指挥棒”的引导下,地方政府、重点行业将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而这些压力也正是碳商机、碳市场释放的巨大动力。
图为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
其次,环境部还将在能源转型、低碳行动、低碳生活等方面采取若干措施,包括:
  • 严控能耗强度,特别是化石能源消费强度。实施更加严格的控煤措施,大力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 推进低碳工业体系、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发展,推动数据中心建设、5G基站等新基建能效提升。

  • 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包括鼓励大家公交出行,鼓励大家消费低碳的产品,推动减少一次性餐饮浪费等。

第三,环境部还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碳市场方面,国家从2011年就开始开展试点,截止到今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已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接近3000家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李高表示,“十二五”是试点先行,“十三五”是为全国碳市场打基础,“十四五”则是我国碳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我们将实现从试点先行到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实现从单一市场,单一行业突破,把多行业纳入,还要实现从启动交易到持续平稳运行。
根据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的估算,“碳中和”将在2020-2060年期间,为中国带来平均每年万亿以上的绿色经济投资,以及约7万亿的年产值规模。
届时,“碳中和”不但会推动自动驾驶、能源互联等数字经济领域新技术发展,也会带来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储能等新兴能源产业的提升。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建议,未来应该加大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数字经济和传统制造业、交通、建筑融合为契机和切入点,将能效的提高提升上到一个新的台阶。
此外,还要抓住新型城镇化机遇,大力发展柔性直流建筑,发展虚拟电厂,把建筑与光伏、储能有机结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大力发展交通电动化,促进交通行业深度减排。


版权声明:

1、凡注明"来源:环保圈" 的原创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圈,任何单位及个人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百家号等公开传播平台上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需经本平台授权,并注明"来源:环保圈"。违反上述声明者,平台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需申请授权、商务合作请联系:021-23521171

3、欢迎更多思想者加入环保圈特约撰稿人队伍,申请请添加微信:maweihui00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